成长

今日复习, 整理考试提纲笔记 看着自己七扭八歪的字, 打算买本字帖来练一练 突然就回忆起小时候买了字帖但是没有认真练完过一本, 最后也没有什么用 曾经那些被误解 反感 排斥的东西, 如今却是被理解 欣赏 接受了 也许这就是成长?

…… 原来不喜欢吃的东西现在可以接受了一部分 原来不想去做的事情现在主动开始去做 当年被父母反复叮嘱, 心里想着”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不整天逼她做这做那” 现在觉得确实有道理 只是没有选好合适的表达方式, 导致了抗拒 更多的逆反心理逐渐被磨平了. 说逆反, 不过时另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罢了 拒绝与他人沟通实际上只是没梳理好自己想要和自己需要和自己会需要的差异 一般事的投入和回报是正相关, 而究其过程多少艰苦也只有经历才知道 选择了所谓的捷径, 那就最好不要期待着在侥幸心理中得到满意的结果 没有了崇高的追求, 没有走上困难的道路, 而屈服于本能的怠惰, 沉沦自我, 那是没有好下场的. 曾经与同学谈论所谓”人的价值”, 我认为人的价值是在他人的评价中体现, 同学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他自己究竟做了什么贡献. 现在想来也是各有道理. 出于自卑心理的渴望认同与自信的我做即有为的实现路线的最终结果, 都是在有意义的路径上超越过去的自己

……也并不是鼓吹磨难论, 刻意的艰难困苦完全不值得吹捧. 苦难教育说白了就是预期达成的目标与时下难以更易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使得成长的方式不同而给性格等方面带来另一种改变而已. 我所说的困难路线只是与放任自流相对的另一种概念表示, 只是一种比完全放松稍微紧张一些的轨迹, 并没有神话苦难造就论.

原来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我”喜欢一分为二, 非黑即白, 喜欢绝对化, 喜欢”就会导致” “一定” “必然” “不过是” “无非是”, 后来觉得不妥, 于是钟情”大多是” “有可能” “或将”. 而且在看来, 一个人的文字和他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 而生活阅历再丰富也不过被限制在促狭的小圈子里, 他所接触到的人物, 感受到的风情, 都很有限. 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难免使他笃定”就是这样的!” 这确实不对, 但如果因此就将一切模糊化, 给一切留下后路, 反而不容易体现出”人的气息”

如此看来, 先前那个阅文只读文字本身的”我”也有所局限. 不论文章本身遣词造句如何如何, “我”应该充分考虑到作者生活的局限性, 原谅他文笔使”我”感到龃龉的辞藻. 我一直认为文章就是思想的表达, 而不是拿来当做思想的沟通乃至灌输. 至于后者, 都是拓展的, 可有可无的功能. 如果作者别有用心地发布一篇文章, 拿它去抨击什么人物, 从而故意地掀起舆论的狂澜, 那它便是武器, 而不是文章. 我至今仍然坚持”文章本身是纯粹的”. 只不过有人喜欢以笔为戈.

前些日子一篇高考作文很火, 其运词殊于大众习以为常的模式. 那文我读了几行便失掉了继续阅读的兴致. 且不说生僻字词暴露了我文学功底浅薄, 但从文章本身而言, 我觉得是很适合高考作文的. “让老师读不懂” “有晦涩的生词” “以奇怪的方式行文” 都使其在众多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高考作文本来就不需要多么真挚的情感, 也不需要多么深邃的思想, 你只需要在那么四五十分钟里凑够800-1000字的结构清晰的文章就行了.

……还是扯远了. 从复习说到练字说到写文说到高考, 离成长倒是越来越远. 现在的”我”看过去的”我”, 学会接受了很多事情. 那么将来的”我”, 也许会为现在”我”的选择而付出代价吧. 有人说”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学到的东西, 就是从历史中学不到任何东西”. 至于将来? 就留给将来的”我”去苦恼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