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过往,说予你听

也是时候谈一谈这转瞬即逝的本科生活了。虽说参与不少活动与工作,但要说“为大学规划提出建议”,我自觉还是差了那么点资历,愧不敢当。倒不如说是聊一聊记忆里的往事,谈一谈理想中更好的举止罢了。回想这四年来的摸爬滚打,总有千言万语,种种思绪萦绕,难以抒怀。思忖良久,一言以蔽之,我想应当就是“认识自己,自如行动”吧。

关于专业学习,以我拙见,大致有三重境界:其一,态度端正、保质保量完成课业任务,这不过最基本的要求;其二,学以致用,知识内化并迁移到实际应用,这是稍高境界的水准;其三,勤于质疑,探索领域发展方向,这是最高境界的水平,也达到了科研的基础。现在流行的“卷王”和“摆烂”,更像是在第一境界的种种戏称,只不过是浅层的努力,以及还没达到浅层便懈怠了。还是希望趁着青春,多去探索,多去积累,多去思考吧。

关于社团活动,无非是和一群有相似爱好的伙伴一起做一些事情。出于对乒乓的爱好,兼顾专业学习情况,大一时我曾经在乒协宣传部和图助系统研发部任干事,大二也分别留任这两个部门的部长。因为不是求是潮那样的校级顶流组织,所以也并没有许多工作。平衡学习和课余活动,在此之间认识一些朋友,趁着低年级课业压力不大的时候做一些社团工作,确实是一件蛮不错的事情。换校区来到玉泉之后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从两个社团组织卸任,抱着“为学院做一些事情”的想法,转而做一些学院的学生工作。玉泉的环境也比紫金港更加宁静,没有之前那种“浮躁”的气息,更适合“向内”思考自己。

关于升学读研,其实也有点出乎意料。我对自己的评价一直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大二一年参加的标兵评选都差一名导致颗粒无收,以及三年的排名都不在专业前五,一度使我焦虑到买了全套的考研复习资料,打算最后考研。不过最后发现保研绩点的计算方式和奖学金计算方式有所区别,然后面试成绩还不算过低,所以买的复习资料并没有派上用场。所以希望还在焦虑的同学不要紧张,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我从去年暑假起加入实验室工作,确实是比前三年要忙的多的,因此希望有意愿升学的同学提前准备,早日联系心仪的老师加入实验室工作。

关于日常生活,找到合适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朵朵上经常有人炫耀自己的绩点,公众号经常推送一些“再不xxx就晚了”的文章,家长偶尔也会时不时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这些往往都会在无形中增添焦虑感。再加上自己有的时候也在摸鱼,联想到“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又凭空多上一些负罪感。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负面情绪,不妨在周末约几个朋友一起爬山、徒步;做一些有趣的project;适当远离社交媒体,多读读纸质书籍、写写文章,从同侪压力中解脱出来,就会好很多。此外,与其和一些“虚拟”的“榜样”对比,不如努力和身边合适的人建立优质的社交关系。

回顾这四年遇到的各位老师,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梁老师。她曾这样说过:“一个人外向与内向的区别并不是健谈与否,而是在于他从哪里获得继续工作下去的‘能量’。如果一个人在参加很多人聚会后仍然神采奕奕,那他就是外向的;而如果他感到疲惫不堪,更倾向于内向。”作为一名计院学生,也许时不时会有“沉默寡言的‘自闭儿童’”的刻板自我认知,但按梁老师的思路来看,也有可能只是“不善言谈的‘社交达人’”。因此,没有必要因为不善于交际而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泄气。四年本科生活,学到具体什么知识不过是次要的;对我来说,用这段时间去尝试走一些没有走过的路,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重要。承认自己的缺陷,才有一些改进的可能,并且避免一些不知从何而来的焦虑与迷茫。

千言万语不过一家之言,各人的道路上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景。用这几年时间认清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便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