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
- 先找价值,从头部做起
- 下51%胜率的稳手,迭代成功
- 找一手信息,节约时间、提高质量
- 从价值与优势对工作进行四象限划分,谨慎思考
- 永远从价值而不是从优势出发
单机学习:思考整合-学习。联机学习:思考整合-分享-联机外界-学习。好的方法一定是逆人性的。遇到问题: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如何联系?在此之前需要准备什么?
关于读书
- 盲目学习是负效果,要提高认知效率(认知收益/投入精力),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 碎片化的时间用来知识性阅读,检索前先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然后决定涉入深度
- 直接从第一页开始读是最愚蠢的。先读目录了解最重要的章节。一开始没有框架,读完也不会有
- 不要盲目买书,先看书评、目录。读书时带着问题读
- “知识晶体”概念,结构化知识:树状结构、关联结构、序列关系、数据结构
关于提问
要做终身提问者,从问题树触发,只学能解决问题的知识。提问三个重点:1.准备充分、目标清晰。要问有具体指向性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尝试和思考过程。2.组合问题,连问多个深入的问题,促进思考。3.输出答案。记录、整理、反馈答案,给出进一步的行动计划。
思考的角度:证据(如何证明什么是对错)、视角(别人如何看这个问题)、联系(之间是否存在规律和模式,之前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猜想(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相关(为什么重要)
关于学习
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学习时,要时刻记得:目前在学习的东西,能够解决我的问题吗?能否解决眼前的问题吗?如果不能,那就做个标记,不要继续了。否则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最后一无所获。
关于产出
产出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有。一点点的积累会逐渐成型,稍加修饰就可以形成“个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关于分享
通过分享完成输出,检验输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就是在打磨自己的思想。
《思考的艺术》
- 不要用他人的评价来自我定义。过去仅仅只是过去,未来取决于现在。
- 承认自己的思想饱受环境影响。头脑里充满了他人的观点与态度,其中很多观点已经固化为原则和信念,但有些肯定是错误或者不合时宜的。需要弄清楚它们到底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举止。如果希望成为有个性的人,需要自己询问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仔细辨别是否源自他人的思想,然后从各个角度进行评判并接受最合理的观点。
- 专注并不意味着不分神,而是分神的时候即时纠正。就像驾车并不是死握方向盘,而需要随时调整。
- 过于重视自己就可能轻视他人。
- 不理解矛盾双方,就不理解矛盾本身。
- 克服六个妨碍思考的习惯:“我的更好”心理、挽回面子、抗拒改变、从众、刻板印象、自我欺骗。
完成系统性的思考
- 读题,确定怎样入手
- 回想解题要用到的知识
- 系统性解题,例如:简化问题、找出关键点、问题分解
- 相信自己的推理,有自信
- 整个解题过程中保持审慎
完成更有意义的讨论
- 尽量提前准备
- 设定合理预期
- 避免自我中心和个人好恶
- 适度发言
- 避免让人分心的说话习惯
- 积极倾听
- 做出负责任的判断
- 克制住叫嚷和打断别人的冲动
重获好奇心
- 善于观察:观察身边人的言谈举止,捕捉细节
- 寻找事物的不完美之处
- 留意自己和他人的不满
- 查找原因
- 对可能的后果敏感
- 察觉到争论中的机会
区分问题与争议
- 通过“怎样才能……”表述问题,将解决方案逐步细化
- 通过“是否(是否应该)……”表述争议
- 找出挑战,区分问题与争议
- 对问题或者争议进行尽可能多的表述
- 对表述进行改善:使用精确、具体的词语
大多情况下争议双方倾向于产生偏见,记忆也是在不断重塑的。要经过全面的调查,排除偏见。
产生想法
想法越多,出现好想法的概率越大,最初的想法质量上通常不如之后的想法。创造性思考的成功取决于源源不断产生新想法,直到肃清普通、习以为常的想法,然后产生出不同寻常、富有想象的想法。
- 强迫自己做出不同寻常的回应:再怎么荒谬也可以,否则会在无意中丢弃独创性的简介
- 使用自由联想:放开对思维的控制,观察可能引出的想法与联想
- 使用类比:问问自己这些问题与争议像什么、令人想起了什么
- 寻找不寻常的组合
- 把解决方案形象化:预想已经解决后的场景,反推应该具备的条件
- 构想正反两方的论点:但要注意对抗偏见,公平了解双方意见
- 构想相关的情境
不要轻易下判断:下判断的时机要在产生想法之后,不要直接过滤尚未充分概念化的想法。不要在想法产生阶段对其进行判断。
克服障碍
- 思考障碍:导致不能产生想法,干坐在那里等待,越来越紧张。要养成正在产生想法时不轻易下判断的习惯。仔细阅读写下的想法,引出新的想法;反复抄写已有想法,留意意识边缘的想法;暂时搁置;重新考虑其他表述
- 茫然困惑:最常见的起因是忘记问题。
- 僵化:某种类型的想法太多,没有变化,这是因为把思考引到了狭窄思路中,需要特别激发想象力
批判性思维
- 聚焦于你自己的想法
- 克服批判性思维的障碍:强迫自己批判性、挑剔性审查;利用自尊心,预想被别人指出严重缺陷的场景
- 运用好奇心:问问自己在应用是怎样才能奏效、其他人对此有何反应
- 不要臆断:臆断其他熟悉问题或争议的人热衷自己的想法,实际上越熟悉越会有自己的想法;臆断自己想法中的瑕疵不会影响别人接收;臆断自己的观点对自己来说是清楚,那么对其他人来说也是清楚地;臆断那些从自己想法中获益最大的人必定会不假思索地接受
改进解决方案
首先理解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如何应用?需要列出所有步骤与重要细节
- 解决方案实施会遇到哪些困难?怎么最有效地进行克服?
- 其他人会找哪些理由来反对?如何改进来化解反对?
- 必须说服哪些人来相信这个解决方案的价值?什么样的陈述最有可能说服他们?
然后从三个具体步骤入手:
- 落实细节:确定解决方案如何应用。到底怎么一步步完成、由谁来完成、什么时候完成、在什么地方完成、谁来提供资金、可能要用到的工具与材料、如何获得、如何运输、如何存放,以及可能要求的特殊条件
- 找出瑕疵:明确性(是否难以理解)、安全性、便利性、效率性、简单性、舒适性、耐久性、美观性、兼容性;与竞争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考虑解决方案会做出哪些改变;考虑解决方案会对人们产生哪些影响
- 做出改进:改变术语、改变解释方式、改变应用方式
考虑那些影响真实性的错误
- “不是……就是……”的思维:固执相信只有两个选择
- 回避争议:从解决争议转嫁到攻击人本身
- 以偏概全
- 过度简化:要自问表述忽视了争议的哪些重要方面,确定合适恰当准确的表述
- 双重标准
- 转移举证责任
- 非理性诉求
考虑那些影响有效性的错误
- 关注因果逻辑
- 找出论证的隐藏前提
评价论证
- 完整陈述论证,做到清晰明确,找出所有隐藏前提,把复杂论证的各个部分都表述出来
- 检查各个部分,找出影响真实性的错误
- 检查论证,找出影响有效性的论证
- 如果发现错误,需要修改论证
表达想法与说服他人
只是拥有高质量的想法还不够,还需要帮助受众认识到想法的品质
- 弄清楚人们为什么排除新想法
- 预测受众的反对意见
- 了解想要说服的特定受众
- 有效地展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