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飞行
疫情落幕,InforSec在深圳开第一次线下会议。付冲师兄作为讲者被邀请分享,我们也商量着打算组团深圳行,一起去参会。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参加大型的信安线下会议。来之前还蛮紧张,安排舍友说如果没有平安回来就帮我格式化电脑(甚至开玩笑说出发之前要写好遗书hh),但实际上感觉就和大巴车似的(因为会有上下的颠簸,高铁只有左右的晃动)。两个小时的飞行,有点意犹未尽了。飞机上也比较安静,因为高空没有网络,所以也就没有打电话、视频外放啥的。云层之上的风景是蛮好看的,永远是晴天,深蓝的天幕,一望无际的云海,静谧而神秘。如果有能飞行的能力就好了。好想在云间穿梭!
在会议
两天的会议整体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见到了非常多的年轻老师,会议整体也并不沉闷。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梗,第一天上午有位老师在报告时打趣“听完这个报告,对xxx已经感到绝望了”,大家都欢快地发笑。之后的各位老师分享之后,主持人也会调侃“我现在对这个领域也开始感到绝望了”,又是引发一阵欢快的笑声。乃至第二天,老板来到现场主持圆桌会议,也恰如其分地援引了这个梗。
第一天下午签到的时候还可以免费领书!目测是奇安信发不出去的书了2333。在两天间的四场茶歇也不错,虽然不及去年在杭州年中汇报的茶歇优秀,但也算可以了。
深圳游
会议之外,我们也夜游深圳城中村,在美食街吃了地道的肠粉和炒牛河(第一天晚上,都没吃完hhh),不得不说,只要10块加料,会给非常多的牛肉。不过肠粉吃起来的味道和杭州感觉都差不多了。最后一晚和亦凡、凌铭一起吃了牛肉火锅,体会到四五十分钟的排队,饭后又畅游夜景,一边漫步一边聊天,感受深圳高玄的崇楼与气息驳杂的巷道。不同年代修建的建筑、不同节奏的生活方式尽在一屏之内,确实是非常新奇的体验了。
但是最受不了的是街道建设实在不行,行人、非机动车(乃至机动车)都在一条道上(因为很多路没有给非机动车道,所以人行道就是非机动车道),逆行的、顺行的、载人的、鸣笛的,有二轮、三轮、四轮都会在人走着走着从身后或面前开过,感觉非常难受。
只是比较可惜的一点是没有逛什么景点,像什么世界之窗啥的都没去。
南科游
两天的会议虽然给了饭票,但是去中心餐厅看了眼,感觉要排非常久的队伍,因而也没有用到,权当是纪念品了。说起这里,比较有趣的事情是第一天出来搜索KFC,绕着餐厅转了一大圈,发现竟然有校内KFC,进去之后发现竟然还是和刚才出来的是同一个餐厅,真是非常有趣了。在南科大的第一天也去纪念馆买了件印着南科logo的短袖(因为出来的时候感觉没啥短袖能带了hh),以及一包明信片
一些感受
会议其实重点不在听报告,而在认识大佬、进行social(线下沟通、加好友),第一天和其他人一起凑着加了黄老师的微信,第二天主动加了周老师的微信(不过都还没有请教问题),等大家这几天出差结束、回杭州以后,再有机会请教吧!
要论收获的话,其实还是心态上的转变和认识上的丰满。老师们在圆桌会议上谈到,希望博士生的特质从主到次分别是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力、对技术的好奇心、韧性。有自我驱动力,会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而不是消极地等待组会时被问到说没进展;有对技术的好奇心,才会不断寻微探幽,获得自我提升;有韧性,才不会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拒稿所阻遏,最终修得正果。至于聪明和勤奋,那更是最后才会考虑“聪明”。反思自己开始独自做课题起,一直都比较被动和消极,查询资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没有深入思考就去胡乱试方法,甚至连问题本身都没有想清楚场景、是否有必要做、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从一开始就否定自己,又怎么去取得一些进展呢? 以后应该做些什么呢?还是要端正研究态度,不要为了科研而科研。另外要了解一些常识,比如期刊、会议、相关团队、最新进展之类的,不要闭门造车。